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急性肾衰少尿期的主要表现为尿量显著减少,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废物积累。治疗需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消除病因,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1、尿量显著减少:急性肾衰少尿期患者尿量通常少于400ml/24h,甚至出现无尿。这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临床上需监测尿量,必要时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促进尿液排出。
2、水电解质紊乱:少尿期易出现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需使用葡萄糖酸钙、胰岛素联合葡萄糖治疗;低钠血症可通过限制液体摄入和静脉补充生理盐水纠正。
3、代谢废物积累:肾功能减退导致尿素氮、肌酐等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引起氮质血症。需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清除体内废物,同时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在0.6-0.8g/kg/d。
4、酸中毒:由于酸性代谢产物排出减少,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可通过静脉补充碳酸氢钠纠正,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5、水肿:水钠潴留可引起全身性水肿,尤其以眼睑和下肢明显。需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量,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对症处理。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嗜睡、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需对症处理,如使用止吐剂、营养支持等。
急性肾衰少尿期病情危重,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根据病因不同,治疗方案有所差异。若为肾前性因素如大出血、休克引起,需积极扩容、纠正休克;若为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需保护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若为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导致,需解除梗阻。同时,注意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时需调整剂量。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