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结肠癌的形成与遗传、环境、生理等多因素相关,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化疗或靶向治疗。遗传因素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主要风险;环境因素包括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等;生理因素如慢性炎症性肠病、肥胖等也增加患病风险。
1、遗传因素:结肠癌的遗传易感性显著,FAP患者因APC基因突变导致结肠息肉大量生成,若不及时治疗,几乎100%发展为结肠癌。HNPCC则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相关,患者一生中患结肠癌的风险高达80%。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基因检测和结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
2、环境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促进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致癌物生成;吸烟和饮酒则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增加癌变风险。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生理因素: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黏膜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结肠癌。肥胖则通过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机制增加患癌风险。建议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体重,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4、外伤与病理因素:结肠外伤或手术史可能导致局部组织修复异常,增加癌变风险。其他疾病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也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机制促进结肠癌发生。建议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加强监测,早期发现并治疗。
结肠癌的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方案,早期发现和干预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患者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微创治疗;中晚期患者则需进行根治性手术,如结肠癌根治术。化疗常用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靶向治疗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也广泛应用于临床。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复发和转移,同时结合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