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基本病机涉及神经递质失衡、脑区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应激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异常是核心机制,同时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等脑区功能改变也起重要作用。
1、神经递质失衡:抑郁症患者大脑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降低,影响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和帕罗西汀是常用药物,通过增加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浓度改善症状。
2、脑区功能异常:海马体体积缩小和前额叶皮质活动减弱与抑郁症密切相关。海马体负责记忆和情绪调节,前额叶皮质参与决策和情绪控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认知行为疗法CBT可针对性改善脑区功能。
3、遗传因素:抑郁症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度约为40%。基因多态性如5-HTTLPR和BDNF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基因检测有助于评估个体易感性,但需结合环境因素综合判断。
4、环境应激:长期压力、创伤经历和生活事件如失业、丧亲等可诱发抑郁症。压力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过度激活,皮质醇水平升高。压力管理和心理支持是重要干预手段。
5、心理社会因素:负面认知模式、低自尊和社交孤立是抑郁症的心理社会机制。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团体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抑郁症的护理需注重饮食均衡、适度运动和规律作息。饮食上可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香蕉、坚果和鱼类,促进5-羟色胺合成。运动如快走、瑜伽和游泳可改善情绪,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心理护理方面,家属应给予理解和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