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止咳化痰药、解热镇痛药和抗病毒药。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药物有右美沙芬、氨溴索和奥司他韦。
1、止咳药物:
右美沙芬是中枢性镇咳药,适用于干咳症状明显的患者。该药物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发挥作用,但需注意痰多者慎用,避免抑制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滞留。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评估后使用。
2、祛痰药物:
氨溴索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呼吸道纤毛运动,帮助痰液排出。对于伴有黄色黏痰的患者效果较好,使用期间需配合多饮水以增强祛痰效果。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
3、抗病毒药物:
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引起的支气管炎有效,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该药物通过抑制神经氨酸酶阻止病毒释放,可缩短病程。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减量,可能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4、解热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发热伴肌肉酸痛的患者,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镇痛作用。服药期间禁止饮酒,肝功能损害者禁用。需注意每日最大剂量,避免肝毒性。
5、辅助用药: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可用于合并支气管痉挛的患者,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改善通气。使用后可能出现心悸、震颤等不良反应,心脏病患者慎用。雾化吸入给药可减少全身副作用。
病毒性支气管炎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稀释痰液。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维持在50%-60%有助于呼吸道恢复。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血痰等症状应及时复诊。恢复期可进行呼吸操锻炼,增强膈肌力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病毒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痛、发热、咽部充血等症状,病情发展可分为早期表现、进展期和终末期三个阶段。
1、咽痛:
早期以突发性咽痛为主要特征,疼痛程度从轻度灼热感到吞咽困难不等。疼痛多始于单侧咽部,可能放射至耳部,常伴有咽部异物感。检查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黏膜呈弥漫性充血。
2、发热:
病程进展期体温可升至38-40摄氏度,儿童发热症状更为明显。发热多持续3-5天,可能伴随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热,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感染。
3、咽部充血:
咽峡部黏膜明显充血肿胀,软腭及悬雍垂可见散在疱疹或溃疡。疱疹初期为灰白色小疱,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充血范围可扩展至整个口咽部。
4、淋巴结肿大:
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常出现反应性肿大,触诊质地较软,伴有轻度压痛。淋巴结直径多在1-2厘米,通常随病情好转逐渐消退。持续肿大需警惕细菌性合并感染。
5、全身症状:
终末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婴幼儿可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脱水等严重表现。
患病期间建议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淡盐水漱口;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出现持续高热或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与其他家庭成员分餐,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