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通常持续3-7天属于正常范围,实际时间受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凝血功能、精神压力及慢性疾病等因素影响。
1、激素水平:
月经周期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调控。卵泡期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生,黄体期孕激素维持内膜稳定性。若激素分泌失衡,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过高,可能导致经期缩短或延长。临床可通过性激素六项检测评估,必要时采用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
2、子宫内膜厚度:
正常子宫内膜在月经前可达10-14毫米。内膜过厚如子宫内膜息肉会导致脱落不完全而延长经期,过薄如宫腔粘连则经量减少、经期缩短。超声检查能直观评估内膜状态,宫腔镜可处理器质性病变。
3、凝血功能:
月经本质是子宫内膜血管破裂出血的过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能出现经期超过7天的情况。建议月经第2-4天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四项,异常者需血液科会诊。
4、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会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影响激素分泌。应激状态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可能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导致经期紊乱。正念减压训练和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
5、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常伴月经失调。甲减患者多见经期延长,甲亢则易导致经量减少。需监测TSH和血糖水平,控制原发病后月经多可恢复正常。
经期结束后建议选择温补食物如红枣枸杞茶,避免生冷刺激;适度进行瑜伽等舒缓运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记录月经周期表帮助发现异常;棉质内裤每日更换预防感染。若持续出现经期少于2天或超过10天、周期紊乱超过3个月,需妇科就诊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