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肌肉萎缩是由于肌肉组织体积缩小、力量减弱或功能丧失引起的,常见原因包括神经损伤、缺乏运动、营养不良、遗传因素和疾病影响。治疗肌肉萎缩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康复训练、营养补充、药物治疗等。
1、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是肌肉萎缩的常见原因之一。当神经受到外伤、压迫或疾病影响时,神经信号无法正常传递到肌肉,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长期缺乏刺激后逐渐萎缩。例如,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炎等疾病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治疗方法包括神经修复手术、物理治疗和电刺激疗法,帮助恢复神经功能。
2、缺乏运动
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需要定期活动以维持其体积和力量,长期不活动会使肌肉逐渐退化。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术后患者或长期久坐人群。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增加运动量,如进行适度的力量训练、拉伸运动和日常活动,帮助肌肉恢复活力。
3、营养不良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营养失衡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蛋白质是肌肉生长和修复的重要原料,缺乏蛋白质会直接影响肌肉健康。维生素D和钙的缺乏也可能影响肌肉功能。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类、豆类)的摄入,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肌肉萎缩。
4、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如肌营养不良症。这类疾病通常与基因突变有关,导致肌肉细胞无法正常生长或维持功能。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如激素疗法)、物理治疗和辅助设备(如矫形器)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5、疾病影响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癌症等也可能引发肌肉萎缩。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或导致炎症反应,进而影响肌肉健康。治疗原发疾病是关键,同时结合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
肌肉萎缩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