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酸碱烧伤后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随后根据化学物质性质选择中和处理,并尽快就医。处理方式主要有清水冲洗、中和处理、避免污染、保护创面、及时送医。
1、清水冲洗:
弱酸碱接触皮肤后,首要措施是使用流动清水持续冲洗15分钟以上。水流需保持中等压力,避免高压冲击造成二次损伤。冲洗时需注意去除沾染化学物质的衣物饰品,同时避免污染未受伤皮肤。眼部灼伤需翻开眼睑多角度冲洗。
2、中和处理:
弱酸灼伤可用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弱碱灼伤则建议使用硼酸溶液。中和剂浓度需控制在3%-5%,避免使用强酸强碱造成二次伤害。处理时需戴防护手套,中和后仍需用清水二次冲洗。皮肤出现明显变色或剧烈疼痛时禁止自行中和。
3、避免污染:
处理过程中需防止化学物质扩散,污染部位需用防水敷料隔离。被污染的衣物需剪开而非脱卸,避免扩大接触面。沾染化学品的物品需密封存放,接触过化学品的双手需彻底清洁后再触碰其他身体部位。
4、保护创面:
冲洗后需用无菌纱布或清洁棉布覆盖创面,避免使用棉花等易粘连材料。包扎不宜过紧,肢体烧伤需抬高减少肿胀。面部烧伤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忌涂抹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
5、及时送医:
所有化学烧伤均需急诊处理,特别是面部、会阴部等特殊部位或面积大于手掌的损伤。就医时需携带化学品安全数据说明书,准确告知接触时间和处理措施。深度烧伤可能需进行清创手术或植皮治疗。
化学烧伤后需保持创面干燥清洁,每日观察红肿渗液情况。恢复期应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组织修复,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避免日光直射新生皮肤,瘙痒时禁止抓挠。康复阶段可进行轻柔关节活动防止瘢痕挛缩,出现增生性瘢痕需及时进行压力治疗。建议定期复查评估深层组织损伤情况,从事化学相关工作需加强防护装备使用培训。
运动时肌肉拉伤需立即停止活动并采取保护、冰敷、加压、抬高患肢等措施。处理方式主要有保护受伤部位、冰敷缓解肿胀、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减少充血、及时就医评估。
1、保护受伤部位:
立即终止运动避免二次损伤,用护具或绷带固定拉伤肌肉。轻度拉伤可能仅需限制关节活动,严重拉伤需完全制动。保护阶段需持续至疼痛明显缓解,通常需要48-72小时。
2、冰敷缓解肿胀:
用冰袋隔毛巾冷敷患处15-20分钟,每2小时重复一次。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降低组织代谢率缓解疼痛。急性期冰敷需持续24-48小时,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3、弹性绷带加压:
使用弹性绷带从远端向近端螺旋包扎,压力均匀避免过紧。加压能限制组织液渗出,减轻肿胀程度。包扎时需露出趾端或指端观察血液循环,夜间可适当放松。
4、抬高患肢减充血:
将受伤肢体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下肢拉伤可平卧时用枕头垫高,上肢拉伤可用吊带悬托。抬高体位需保持至肿胀消退,通常需要3-5天。
5、及时就医评估:
若出现剧烈疼痛、明显淤青、关节畸形或功能障碍,需急诊排除肌腱断裂。二级以上拉伤可能需超声波或磁共振检查,部分患者需要支具固定或康复治疗。
肌肉拉伤后2-3天内避免热敷、按摩及剧烈活动,恢复期可逐步进行等长收缩训练。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肌纤维修复,建议每日摄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两周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低强度牵拉,游泳和骑自行车是安全的过渡性运动。完全恢复运动前需确保无压痛且肌力达到健侧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