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黄胆肝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避免共用针具、安全性行为以及母婴阻断治疗。
1、传染性原因
黄胆肝炎通常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这些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 血液传播:通过输血、共用针具、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等途径感染。
- 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性行为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 母婴传播:感染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2、预防措施
-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黄胆肝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新生儿、高危人群及时接种。
- 避免共用针具:注射药物、纹身或穿耳洞时,确保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器械。
-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性传播风险。
- 母婴阻断治疗:感染母亲在孕期和分娩后可通过抗病毒药物和免疫球蛋白预防婴儿感染。
3、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损伤。
-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类药物可增强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 肝移植:对于晚期肝硬化或肝癌患者,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
黄胆肝炎的传染性不容忽视,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