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贫血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缺铁性贫血补铁,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溶血性贫血需去除诱因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形态学检查,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1、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引起。治疗方法包括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静脉注射铁剂如蔗糖铁,同时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等摄入。
2、巨幼细胞性贫血由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常见于长期素食者或吸收障碍患者。治疗需补充维生素B12注射剂如氰钴胺,口服叶酸片,并增加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蛋类、乳制品和叶酸丰富的绿叶蔬菜。
3、溶血性贫血因红细胞破坏加速引起,可能由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导致。治疗包括去除诱因如停用可疑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严重者需行脾切除术。
4、再生障碍性贫血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可能与化学物质暴露、病毒感染或免疫异常有关。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如输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5、慢性病性贫血常伴随慢性炎症、感染或肿瘤,机制复杂。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必要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营养不良。
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血红蛋白浓度:成年男性低于130g/L,成年非妊娠女性低于120g/L,妊娠女性低于110g/L。结合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以及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贫血类型和病因。
贫血的诊断和治疗需个体化,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通过准确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大多数贫血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同时,注意均衡饮食,预防贫血发生,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