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心率持续在40几次/分属于心动过缓,可能存在心脏或全身疾病的风险,需及时就医评估。正常成年人的静息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而低于50次/分可能提示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副作用等。轻度心动过缓若无症状可观察,但伴随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时,需采取治疗措施,如药物调整、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1、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导致心率过低。窦房结功能异常时,心脏起搏点不能正常发放冲动,导致心率下降;房室传导阻滞则表现为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受阻。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严重时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功能和电活动,导致心动过缓。通过血液检查甲状腺功能,确诊后可补充甲状腺激素如左旋甲状腺素片,逐步改善心率。
3、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影响心脏细胞的膜电位和兴奋性,导致心率下降。通过血液电解质检测明确诊断后,可静脉补充相应的电解质溶液,纠正心率异常。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可能抑制心脏电活动,导致心率下降。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可改善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运动员生理性心动过缓。长期运动训练者的心脏功能较强,静息心率可能低于正常值,通常无症状且无需治疗。
6、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颅内高压、低温症、严重缺氧等也可能导致心动过缓,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心率持续在40几次/分时,无论是否伴有症状,都应尽早就医,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或原发病治疗等措施。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规律作息、定期监测心率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保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