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腹泻期间多数情况下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根据腹泻原因、严重程度及用药情况综合判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脱水程度、药物代谢安全性及婴儿反应。
1、感染性腹泻:
病毒或细菌性肠炎引起的腹泻需暂停哺乳。病原体可能通过乳汁传播,如轮状病毒、沙门氏菌感染。母亲需及时补液并就医,待症状消失24小时后再恢复喂养。
2、非感染性腹泻:
饮食不当或受凉导致的轻度腹泻可继续哺乳。这类腹泻不会影响乳汁质量,但需避免进食生冷、油腻食物,适当饮用淡盐水预防脱水。
3、脱水程度:
中重度脱水需暂停哺乳。当出现口渴、尿量减少、乏力等症状时,母亲体内水分不足会影响乳汁分泌量,需立即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治疗。
4、药物安全性:
蒙脱石散等肠道黏膜保护剂不影响哺乳,但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需禁用。用药前应咨询选择L1级哺乳期安全药物。
5、婴儿反应监测:
哺乳后观察宝宝是否出现腹泻、哭闹等异常。若婴儿大便次数突然增加或性状改变,应暂停哺乳并排查乳糖不耐受等继发问题。
哺乳期腹泻期间建议增加饮水量至每日3000毫升,优先选择温热的米汤、苹果汁等补充电解质。饮食采用低脂低纤维的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避免乳制品及高糖食物。注意腹部保暖,可逆时针按摩肚脐周围缓解肠痉挛。若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有发热、血便,需立即就医进行大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擦拭,预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