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孕药服用后再次同房可能降低避孕效果,建议采取补救措施。紧急避孕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排卵、干扰受精卵着床、改变宫颈黏液性质等,但药物效果受用药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1、补服药物:
若首次服药后72小时内再次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可考虑补服一次紧急避孕药,但需注意重复用药可能增加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风险。药物成分左炔诺孕酮或米非司酮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屏障避孕:
建议立即开始使用避孕套等屏障避孕法,既能预防本次性行为导致的意外妊娠,又能降低性传播疾病风险。避孕套需全程正确使用,避免中途脱落或破裂。
3、监测月经:
服药后需密切观察月经来潮情况,正常月经周期为21-35天。若月经推迟超过1周或出现异常出血,建议进行妊娠检测。紧急避孕药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属于常见药物反应。
4、观察症状:
服药后可能出现乳房胀痛、乏力、头晕等短期副作用,通常2-3天自行缓解。若出现严重腹痛或持续阴道出血,需警惕宫外孕风险,应及时就医排查。
5、长期避孕:
紧急避孕药不能替代常规避孕措施,建议后续采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宫内节育器等高效避孕方法。有固定性伴侣者可考虑皮下埋植剂等长效可逆避孕方式。
紧急避孕药使用后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酒精摄入。饮食上可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绿叶蔬菜,帮助缓解药物引起的疲倦感。建议建立月经周期记录表,定期监测基础体温变化。后续性生活务必采取可靠避孕措施,每年进行妇科检查。若出现持续恶心呕吐或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处理。紧急避孕药每年使用不宜超过3次,频繁使用可能影响卵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