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症状表现形式主要有耳痛、听力下降、耳内流脓、耳鸣以及发热等。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可能伴随鼓膜穿孔或积液,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耳痛急性中耳炎早期常表现为突发性耳痛,疼痛程度从钝痛到尖锐刺痛不等,可能放射至同侧头部。儿童因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通过抓耳、哭闹或拒食表现不适。化脓性中耳炎伴随鼓膜充血时疼痛加剧,鼓膜穿孔后脓液排出可暂时缓解。非化脓性中耳炎可能表现为耳内闷胀感,需通过耳镜检查确诊。
2、听力下降中耳炎导致传导性听力障碍,患者自觉耳闷或听声音遥远。渗出性中耳炎因鼓室积液使听力减退呈波动性,捏鼻鼓气可能暂时改善。慢性中耳炎长期炎症可破坏听小骨链,造成持续性听力损伤。建议通过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评估听力损失程度。
3、耳内流脓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会出现黄色或带血性脓液,分泌物可能有臭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流脓超过3个月,可能伴随胆脂瘤形成。外耳道炎与中耳炎流脓需通过耳镜鉴别,后者脓液多来自鼓膜穿孔处。清洁外耳道时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二次感染。
4、耳鸣中耳炎引起的耳鸣多为低频嗡嗡声,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或肌肉痉挛有关。急性期耳鸣可能随炎症消退而减轻,慢性中耳炎耳鸣可能持续存在。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可能伴随高频耳鸣,需排除内耳病变。耳鸣严重时可进行掩蔽治疗或习服疗法。
5、发热儿童急性中耳炎常见38-39℃发热,可能伴随呕吐或腹泻等全身症状。成人化脓性中耳炎发热程度较轻,但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高热。反复中耳炎发作伴持续低热需排查鼻咽部病灶。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混悬液退热。
中耳炎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或游泳时耳道进水,保持鼻腔通畅有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耳痛、听力骤降或面瘫等表现需立即就医,慢性中耳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耳内镜和听力随访。哺乳期婴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可降低中耳炎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