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曲率测量等检查。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下降,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干预。
1、视力检查视力检查是评估白内障患者视功能的基础项目,通过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视力下降程度与晶状体混浊位置相关,核性白内障早期即可出现近视漂移,皮质性白内障易导致眩光敏感。检查时需注意排除屈光不正对结果的影响。
2、裂隙灯检查裂隙灯显微镜可直观观察晶状体混浊形态与分级,能清晰显示皮质水裂、空泡等早期改变。检查时需散大瞳孔评估晶状体全貌,区分核性、皮质性、后囊下等白内障类型。该检查还能同步发现角膜病变、虹膜粘连等伴随体征。
3、眼底检查间接检眼镜或眼底照相用于评估视网膜健康状况,排除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影响手术预后的眼底疾病。对于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可采用B超检查了解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该检查对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4、眼压测量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可筛查是否合并青光眼。膨胀期白内障可能诱发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而长期使用激素滴眼液治疗可能引起开角型青光眼。眼压异常者需进一步进行房角镜检查。
5、角膜曲率测量角膜地形图或自动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半径和散光度数,为人工晶体度数计算提供参数。高度近视或角膜散光患者可能需要选择特殊类型人工晶体。该检查还能发现圆锥角膜等角膜异常情况。
确诊白内障后应定期复查视力变化,避免强光刺激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手术时机选择需综合考虑视力需求与晶状体混浊程度,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并发症。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