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量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主要包括钙、磷、钾、钠、氯、镁、硫等,缺乏或过量均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1、钙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参与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长期缺钙可能引发骨质疏松、佝偻病,表现为骨痛、易骨折。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可通过牛奶、豆制品等食物补充,严重缺乏时需遵医嘱使用碳酸钙D3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药物。
2、磷磷与钙共同维持骨骼健康,参与能量代谢。缺乏可能导致食欲减退、骨骼软化,常见于长期营养不良人群。过量可能干扰钙吸收,诱发心血管疾病。磷广泛存在于肉类、坚果中,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摄入。
3、钾钾调节体液平衡和心肌功能。低钾血症可引起肌无力、心律失常,多由腹泻或利尿剂使用导致。高钾血症可能引发心脏骤停,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香蕉、土豆等富含钾,严重失衡需静脉补钾或使用聚苯乙烯磺酸钠散治疗。
4、钠钠维持渗透压和神经传导。缺钠会出现恶心、嗜睡,多见于大量出汗或饮水过量。钠过量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每日摄入应低于5克盐。建议减少加工食品摄入,高血压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等利尿剂。
5、镁镁参与300多种酶反应,缺乏可能导致肌肉痉挛、焦虑,常见于酗酒或糖尿病患者。过量可能引发腹泻、呼吸困难。绿叶蔬菜、全谷物含镁丰富,严重缺乏时可使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
保持常量元素平衡需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或过度补充。普通人群通过多样化膳食即可满足需求,特殊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摄入量。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元素代谢异常,孕妇、儿童及老年人需特别注意相关指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