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开奶可通过频繁哺乳、正确衔乳姿势、母婴皮肤接触、饮食调理、情绪放松等方式实现。开奶时间与个体差异、分娩方式、新生儿吸吮力度等因素有关。
1、频繁哺乳产后1小时内开始哺乳,每2-3小时让新生儿吸吮一次,夜间也需保持规律哺乳。新生儿吸吮能刺激催乳素分泌,促进乳腺管通畅。哺乳时双侧乳房轮流喂养,单侧吸吮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避免乳头皲裂。若新生儿睡眠超过3小时,可轻柔唤醒进行哺乳。
2、正确衔乳姿势哺乳时确保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而非仅乳头,下颌紧贴乳房,嘴唇外翻呈鱼嘴状。正确姿势能提高吸吮效率,减少乳头疼痛。可尝试摇篮式、侧卧式等哺乳体位,使用哺乳枕辅助支撑。若出现乳头凹陷或扁平,可提前用乳头矫正器进行干预。
3、母婴皮肤接触产后立即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胸前进行持续1小时以上的皮肤接触,有助于激发觅食反射。皮肤接触时新生儿自主寻乳的行为能促进催产素释放,加速初乳分泌。剖宫产产妇在麻醉恢复后也应尽快实施皮肤接触,必要时由家属协助调整体位。
4、饮食调理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禽蛋,搭配小米粥、木瓜等传统促泌乳食物,避免油腻汤水。保证2000-3000毫升温水摄入,分次少量饮用。可适量食用通草、王不留行等药食同源食材,但忌用麦芽、韭菜等回乳食物。哺乳前饮用温开水有助于刺激奶阵。
5、情绪放松焦虑情绪会抑制催乳素分泌,可通过音乐疗法、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家人应主动分担育儿事务,避免产妇过度疲劳。出现开奶延迟时不必强制添加配方奶,可寻求专业哺乳指导。保持每天7-8小时分段睡眠,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哺乳期需穿着透气棉质哺乳内衣,定期热敷乳房促进血液循环。若产后72小时仍无乳汁分泌或伴有乳房胀痛发热,应及时就诊排除乳腺管堵塞等问题。哺乳期间避免使用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活动,建立哺乳规律后乳汁分泌会逐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