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属于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血液系统疾病,常见诱因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使用,临床表现为乏力、感染风险增加等。
1、药物因素部分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监测血常规,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个体差异遗传性药物代谢酶缺陷患者更易出现该症,表现为用药后白细胞迅速下降。建议用药前评估药物基因组学,可选用利可君等升白细胞药物辅助治疗。
3、免疫机制青霉素类等药物可能引发免疫性粒细胞破坏,常伴发热、咽痛症状。需进行抗核抗体检测,严重时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干预。
4、剂量相关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在累积剂量过高时易造成骨髓抑制。治疗需调整化疗方案,联合维生素B4等骨髓保护剂,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患者应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影响造血功能的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持续发热等感染征兆需及时血液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