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焦虑症可能由遗传因素、慢性疾病、社会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等方式缓解。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焦虑症病史可能增加患病概率,表现为过度担忧和躯体不适。建议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心理疏导结合放松训练可改善症状,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抗焦虑药物。
2、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可能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或代谢紊乱,引发心悸、失眠等焦虑症状。需控制原发病,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黛力新、丁螺环酮等药物,配合认知行为治疗。
3、社会心理因素退休、丧偶等生活事件易诱发孤独感和失控感,典型表现为坐立不安、睡眠障碍。建议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严重时可短期服用劳拉西泮等苯二氮䓬类药物。
4、药物副作用部分降压药、激素类药物可能干扰神经递质平衡,出现震颤、出汗等继发焦虑。需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可替换为舍曲林等副作用较小的抗抑郁剂。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建议每日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和深绿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