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通过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眼压。该病通常由房角结构异常、情绪波动、暗环境诱发、药物因素、遗传倾向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需快速降眼压,常用药物包括拟胆碱能药物如毛果芸香碱,可收缩瞳孔开放房角;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能减少房水生成;高渗脱水剂如甘露醇通过渗透作用降低眼压。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激光治疗: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通过激光在虹膜根部造孔,建立房水引流新通道。该操作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早期病例或对侧眼预防性治疗,术后需定期复查前房深度变化。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者,可选择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手术通过建立外引流通道降低眼压,术中需注意防止滤过过强导致浅前房,术后需密切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眼压波动。
4、病因控制:
避免长时间处于暗环境诱发瞳孔散大,保持情绪稳定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慎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类制剂。具有浅前房解剖特征者需定期进行眼科筛查,早发现房角狭窄倾向。
5、对侧眼干预:
约50%患者对侧眼会在5年内发作,确诊后应对健眼进行预防性激光虹膜周切。同时监测健眼前房深度、房角镜检查结果,建立双眼病情档案跟踪随访。
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促进房水回流,饮食宜低盐低脂避免血容量增加。缓解期可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但禁止倒立、举重等增加静脉压的动作。日常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阅读或使用电子产品,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建议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标注禁用药物清单,定期复查视野和视神经形态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