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耳瘘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手术切除、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新生儿耳瘘通常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继发感染、遗传因素、局部刺激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轻柔清洁瘘管开口,保持干燥。先天性发育异常可能与胚胎期鳃弓闭合不全有关,表现为耳轮脚前方小孔。无须用药,避免挤压或异物刺激。
2、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眼膏等外用抗生素。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伴随红肿渗液症状。
3、手术切除反复感染者需行耳前瘘管切除术或瘘管根治术。遗传因素导致的耳瘘具有家族聚集性,表现为双侧瘘管伴反复脓肿形成。
4、定期复查未感染者每3个月检查瘘管状态。局部刺激可能因搔抓或汗液浸润导致,表现为瘙痒或分泌物增多。建议观察是否出现感染征象。
哺乳期母亲应避免辛辣饮食,患儿衣物选择纯棉材质以减少摩擦。出现红肿流脓需立即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