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胁痛、积聚、黄疸等范畴,主要与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等因素相关,可通过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化痰祛瘀等方法调理。
1、肝郁脾虚长期饮酒损伤肝气疏泄功能,导致肝郁克脾,表现为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白术等,配合戒酒及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物。
2、湿热内蕴酒性湿热,久积肝胆易引发身目发黄、口苦尿黄。方选茵陈蒿汤加减,药物选用茵陈、栀子、大黄,饮食宜绿豆、冬瓜等清热利湿之品。
3、痰瘀互结病程迁延可致痰湿与瘀血胶着,出现肝区刺痛、舌质紫暗。治法需活血化痰,方用膈下逐瘀汤配合丹参、山楂等,饮食避免肥甘厚味。
4、肝肾阴虚晚期阴液耗伤多见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常用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滋肾养肝,药物如熟地黄、枸杞子,食疗可选用黑芝麻、桑葚。
中医强调戒酒为本,配合情志调摄及八段锦等柔缓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与超声,若出现肝硬化倾向需中西医结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