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大便颜色通常呈现黄绿色黏液便或脓血便,可能伴有果酱样外观,主要与肠道黏膜损伤、炎症渗出及红细胞破坏有关。
1、黄绿色黏液便:痢疾杆菌侵袭结肠黏膜导致黏液分泌增多,粪便混有脱落的肠黏膜和炎性渗出物,呈现黄绿色黏稠状。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果酱样便:肠道出血与黏液混合后经细菌分解,形成暗红色果冻样物质。需及时补液防止脱水,并联合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3、鲜红色血便:直肠下端严重糜烂时可见新鲜血液附着,多伴随里急后重感。建议采用黄连素联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4、洗肉水样便: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大量红细胞破坏,粪便呈淡红色浑浊液体。此时需住院进行静脉补液及抗生素联合治疗。
患病期间应选择低渣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观察排便频率及性状变化,若出现意识模糊或尿量减少须立即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