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确实可能导致白血病,但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或长期接触才会显著增加患病概率。辐射诱发白血病主要与电离辐射有关,如核事故暴露、长期接受放射治疗或职业性接触X射线等。
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电磁辐射如手机、微波炉等非电离辐射,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与白血病存在直接关联。医疗检查中的X光、CT等电离辐射虽存在理论风险,但单次检查剂量极低,致癌概率可忽略不计。真正高危的是长期或大剂量暴露,例如核电站事故后未防护的辐射污染区域,或肿瘤患者接受超量放射治疗。这类情况下,骨髓造血干细胞可能因DNA损伤发生恶性克隆增殖,最终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辐射相关白血病潜伏期通常为2-5年,儿童因细胞分裂活跃更易受影响。
存在极少数对辐射异常敏感的遗传易感人群,如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即使低剂量辐射也可能诱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此外,铀矿工人等职业暴露群体若防护不足,多年累积辐射剂量可能超过安全阈值。这类特殊情况下,辐射与白血病的关联性会显著增强,需通过定期血常规和骨髓穿刺监测异常。
建议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暴露,医疗检查时主动要求铅防护。从事放射相关职业需严格佩戴剂量计,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若出现持续发热、贫血、皮下瘀斑等白血病征兆,应及时到血液科就诊。日常可通过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铁的食物如西蓝花、动物肝脏等,维持造血功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