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时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水分、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益生菌等方式缓解症状。腹泻可能与感染、食物不耐受、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需结合病因针对性调整饮食。
1、调整饮食结构腹泻期间应减少膳食纤维摄入,暂时避免粗粮、豆类等高纤维食物。建议采用低渣饮食,选择白粥、软面条等精细主食,减轻肠道负担。可少量多餐,每餐控制在平时食量的三分之二左右,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蠕动。
2、补充水分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可饮用米汤、苹果汁等含钾液体,每小时补充100-200毫升。避免饮用含糖量高的果汁或碳酸饮料,以防渗透性腹泻加重。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
3、选择易消化食物推荐食用蒸蛋羹、土豆泥、香蕉等低脂低渣食物。熟苹果含果胶可吸附肠道水分,煮熟的胡萝卜提供β-胡萝卜素。发病初期可尝试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酱、吐司),随症状缓解逐步添加瘦肉、低脂酸奶等蛋白质来源。
4、避免刺激性食物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及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饮等。乳糖不耐受者需暂停乳制品,待肠道恢复后逐渐引入。高糖食物可能加重肠腔渗透压,含人工甜味剂的食品也应限制。酒精会刺激肠黏膜,腹泻期间严格禁酒。
5、补充益生菌可适量食用含双歧杆菌、乳酸菌的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严重腹泻后使用益生菌制剂需遵医嘱,避免与抗生素同服。注意选择需冷藏的活性益生菌产品,冲泡时水温不超过40℃以保持菌群活性。
腹泻期间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持续超过3天、发热超过38.5℃、便血或严重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恢复期饮食要循序渐进,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再恢复正常饮食。日常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进食未彻底加热的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有助于肠黏膜修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关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