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物理干预、药物治疗、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常见诱因包括脱水、药物副作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等。
1、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快速起身,从卧位转为站立时动作需缓慢;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适量增加钠盐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或空腹状态。
2、物理干预穿戴弹力袜减少下肢血液淤积,进行倾斜训练逐步提高体位耐受能力,避免长时间站立或高温环境。
3、药物治疗米多君可收缩血管提升血压,氟氢可的松通过扩容改善低血压,屈昔多巴用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4、病因治疗可能与帕金森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
建议监测血压变化,避免驾驶等高风险活动,如出现晕厥或频繁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