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的坚果可能产生致癌的黄曲霉毒素,存在明确的致癌风险。霉变坚果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B1是强致癌物,长期摄入会增加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霉变坚果还可能含有其他真菌毒素,如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等,均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坚果霉变通常由储存环境潮湿、温度过高或包装破损导致。霉变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变色或异味,肉眼难以察觉,但毒素已开始生成。轻度霉变的坚果表面可能出现灰绿色斑点,果仁质地变软;严重霉变时会产生明显霉斑、结块或刺鼻霉味。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常规烹饪无法破坏其毒性,即使去除霉变部分,剩余部分仍可能被污染。
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主要损害肝脏功能。短期大量摄入可能引发急性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长期低剂量接触会导致肝细胞DNA损伤,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儿童、孕妇及肝病患者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微量摄入也可能造成不可逆伤害。除肝脏外,该毒素还可能抑制免疫功能,增加胃癌、肠癌风险。
购买坚果时应选择密封包装且保质期内的产品,开封后需密封冷藏并尽快食用。储存环境需保持干燥通风,温度低于20摄氏度。发现坚果有哈喇味、发苦或霉斑应立即丢弃,不可尝试清洗或加热处理后食用。日常饮食中可增加绿叶蔬菜、浆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帮助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潜在危害。若误食霉变坚果后出现持续恶心、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