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通常是指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且粪便性状变稀或呈水样。腹泻可能与饮食不当、感染、胃肠功能紊乱、药物副作用、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腹泻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的变化。健康人群每日排便次数通常在1-3次,粪便成形且含水量适中。当排便次数明显增加至每日3次以上,粪便含水量显著增多,呈现稀糊状或水样时,即可考虑为腹泻。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急性腹泻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病程一般不超过2周。慢性腹泻持续时间超过4周,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乳糖不耐受等疾病相关。腹泻患者应注意观察粪便颜色、气味及伴随症状,记录排便频率和饮食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腹泻期间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高脂肪及高纤维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症状。若腹泻持续不缓解或出现血便、高热、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须立即就医进行粪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