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压迫可能会造成肛门直肠狭窄。肛门直肠狭窄通常由肿瘤直接压迫、浸润或治疗后瘢痕形成导致,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变细等症状。
肛门直肠狭窄的发生与肿瘤位置、大小及生长方式密切相关。当肿瘤位于直肠下端或肛管附近时,随着体积增大可能直接挤压肠腔。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可破坏肠壁肌层弹性,良性肿瘤虽生长缓慢但长期占位同样可能引发狭窄。放射治疗后的组织纤维化也是医源性狭窄的常见诱因。患者早期可能仅感排便费力,后期可出现腹胀、腹痛等肠梗阻表现。肛门指检可触及狭窄环,肠镜与影像学检查能明确狭窄程度及病因。
先天性肛门畸形、克罗恩病慢性炎症、外伤或手术后瘢痕等非肿瘤因素也可导致类似症状。儿童若出现肛门直肠狭窄需排查先天性巨结肠等发育异常。长期便秘患者因粪块刺激形成的直肠黏膜脱垂可能被误认为器质性狭窄,需通过排粪造影鉴别。
建议出现排便形态改变或困难时及时就医,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久坐压迫会阴部。术后患者需按医嘱进行肛门扩张训练,预防瘢痕挛缩。肿瘤相关狭窄需根据病理类型采取手术切除、支架置入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