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合并急性胆囊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解痉镇痛、必要时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症通常由胆结石梗阻、激素水平变化、胆汁淤积、细菌感染、胆囊收缩功能减弱等因素诱发。
1、禁食胃肠减压:
发病初期需立即禁食以减少胆囊刺激,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降低消化道压力。胃肠减压能缓解腹胀呕吐症状,同时避免食物刺激促胰液素分泌加重炎症。
2、静脉补液:
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维持水盐平衡,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妊娠期血容量增加30%-50%,需保证每日2500-3000毫升液体输入,同时监测尿量及中心静脉压。
3、抗生素治疗:
选择对胎儿安全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联合甲硝唑,覆盖肠道菌群和厌氧菌。治疗周期通常7-10天,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
4、解痉镇痛:
使用山莨菪碱等抗胆碱药解除胆道痉挛,配合对乙酰氨基酚控制疼痛。禁用吗啡类镇痛药以免诱发Oddi括约肌痉挛,妊娠晚期需警惕药物通过胎盘屏障。
5、手术治疗:
当出现胆囊穿孔、化脓性胆管炎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孕中期可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需多学科协作,避免全麻药物影响胎儿器官发育,术后需加强胎儿监护。
妊娠期急性胆囊炎患者应保持左侧卧位改善子宫胎盘血流,每日分5-6次进食低脂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油炸及高胆固醇食物。适当床边活动促进肠蠕动,定期监测胎心及宫缩情况。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伴发热、胎动减少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中药或止痛药物。产后6周需复查肝胆超声,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