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幼儿反复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感染控制、体液补充、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反复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反应、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摄氏度时优先采用温水擦浴、减少衣物、调节室温等物理方法。擦拭部位选择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摄氏度,穿着单层纯棉衣物有助于散热。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常用儿童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等。两种药物需间隔4-6小时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用药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3、感染控制:
多数反复发热与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有关。保持室内通风,患儿餐具玩具定期消毒,护理人员注意手部清洁。如伴随腹泻需做好粪便处理,出现疱疹性咽峡炎等特殊情况需隔离处理。
4、体液补充:
发热期间需少量多次补充水分,每10-15分钟给予5-10毫升温水。可选用口服补液盐维持电解质平衡,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观察尿量及口腔湿润度,出现哭闹无泪、尿量减少需警惕脱水。
5、就医评估:
发热超过72小时、体温持续超过40摄氏度、出现抽搐或皮疹等情况需及时就诊。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可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特殊情况下需进行尿常规、胸片等检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或肺炎。
患儿发热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食品。每日保证12-14小时睡眠,发热时适当增加休息时间。恢复期可进行抚触等温和互动,避免剧烈活动。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变化,如出现嗜睡、拒食等异常表现需立即就医。保持居住环境湿度在50%-60%,定期清洗鼻腔分泌物有助于呼吸道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