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一般不会直接遗传给下一代,但存在家族聚集倾向。胃癌的发生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胃部慢性疾病、遗传易感基因、环境致癌物暴露等因素有关。具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需提高筛查意识。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明确的致病因素,可通过共用餐具或食物传播。这类感染者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可能逐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显著降低风险,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等。
长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摄入会损伤胃黏膜屏障,亚硝酸盐类物质在胃内转化为亚硝胺具有强致癌性。吸烟酗酒会加重黏膜损伤,维生素C和硒元素缺乏会削弱机体抗氧化能力。建议日常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控制每日盐分摄入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术后残胃等疾病属于癌前病变,尤其伴随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时癌变风险增高。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监测,必要时可采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替普瑞酮进行干预。
约10%胃癌患者存在CDH1等遗传易感基因突变,这类人群终身患癌风险超过50%。建议直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携带突变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监测方案,必要时考虑预防性胃切除手术。
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污染、电离辐射、石棉接触等可能协同促进胃癌发生。职业暴露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同时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以增强黏膜修复能力。建议胃癌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胃蛋白酶原检测联合胃镜检查,发现早期病变可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