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方案,轻度患者可通过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改善,中重度患者需结合药物与物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修正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缓解症状。治疗周期通常持续12-20周,患者需配合完成思维记录、行为激活等标准化练习。该方法对轻中度抑郁效果显著,可降低复发概率。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短暂情绪波动,需心理医生持续评估调整方案。
2、人际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聚焦于改善社会关系与人际功能缺陷。针对角色转换、哀伤反应、人际冲突和社交隔离四大核心问题展开,通过16周结构化会谈帮助建立适应性社交策略。尤其适用于由生活事件诱发的抑郁发作,能有效提升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
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帕罗西汀片等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改善症状。用药2-4周起效,需持续治疗6-12个月预防复发。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需谨慎评估风险。
4、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磁场刺激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每周治疗5次,持续4-6周。对药物抵抗型抑郁有效率可达50%,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皮不适。禁用于癫痫或颅内金属植入患者,治疗期间需监测情绪变化。
5、运动疗法每周3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能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配合团体运动还能增强社会联结。运动处方需逐步增量,避免过度疲劳加重症状。
抑郁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适量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家属应提供情感支持但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杀意念时须立即就医,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阳光照射和正念冥想可作为辅助调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