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和脑溢血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脑出血属于医学术语,脑溢血为民间俗称,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上无本质区别。
脑出血多由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引起,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起病急骤,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基底节区为最常见出血部位,约占70%。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检查,可见高密度出血灶。治疗需立即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行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常用脱水药物包括甘露醇、呋塞米,神经营养药物有神经节苷脂、胞磷胆碱。
部分特殊类型脑出血需注意鉴别,如年轻患者突发脑出血需排查脑血管畸形,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可能出现自发性脑叶出血。妊娠期子痫导致的脑出血多位于顶枕叶皮层下。淀粉样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出血好发于脑叶,易反复发作。这些特殊情况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需个体化调整止血或抗凝方案。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动作。恢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针灸、高压氧等辅助治疗。饮食宜低盐低脂,保证充足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定期监测血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存在吞咽障碍者需采用糊状食物,防止误吸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