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贫血可通过观察日常症状结合医学检查确认,常见表现包括皮肤苍白、乏力、头晕等,确诊需依赖血常规检查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指标。
1、观察症状贫血早期可能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尤其以眼睑结膜、甲床颜色变浅为典型表现。伴随活动后心悸气短、持续乏力感,部分人群会出现头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女性常有月经量减少或周期紊乱。
2、评估风险因素长期偏食或素食者易缺乏铁元素,胃肠疾病患者可能存在营养吸收障碍,月经量过多的女性、孕妇及青少年属于高发人群。慢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肿瘤放化疗后可能出现继发性贫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者需重点排查。
3、自查体征轻压指甲后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2秒提示可能贫血,舌乳头萎缩呈现镜面舌是缺铁性贫血特征。部分患者出现匙状甲,严重者可有下肢凹陷性水肿。但体征自查存在个体差异,不能替代专业检查。
4、血常规检测医院血常规检查是确诊核心依据,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可诊断贫血。报告需同时关注平均红细胞体积,小于80fL提示缺铁性贫血,超过100fL可能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网织红细胞计数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5、分型检查血清铁蛋白检测可判断铁储备,低于15μg/L支持缺铁性贫血诊断。维生素B12和叶酸检测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排查,地中海贫血需进行血红蛋白电泳。肾功能异常者应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必要时需完善骨髓穿刺检查。
日常应注意摄入富含铁元素的动物肝脏、红肉及深绿色蔬菜,维生素C有助于铁吸收需搭配补充。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质吸收,育龄女性建议定期检测血红蛋白。出现持续乏力、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服用铁剂以免延误其他病因诊治。贫血治疗期间需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评估疗效,慢性病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