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不合溶血病是一种由于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的情况下。当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红细胞可能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这些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D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引发溶血反应。典型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核黄疸导致神经系统损害。
预防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关键是在RH阴性孕妇妊娠28周和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母体致敏过程。对于已发生溶血的新生儿,需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光疗、换血治疗等措施。RH阴性孕妇应定期进行抗体筛查,密切监测胎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