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伤口流血止不住可通过直接压迫止血、抬高患肢、包扎固定、使用止血药物、就医处理等方式干预。伤口持续出血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外伤感染、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
1、直接压迫止血用清洁纱布或干净布料紧压伤口10-15分钟,压力需均匀持续。避免频繁揭开查看,以免破坏初步形成的血凝块。若血液渗透敷料,应在原敷料上叠加新敷料继续压迫。该方法适用于浅表皮肤割伤、擦伤等毛细血管出血。
2、抬高患肢将出血部位抬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减少局部血流。上肢出血时可悬吊手臂,下肢出血需平卧垫高腿部。配合压迫止血效果更佳,但骨折或严重创伤时禁止随意移动患肢。
3、包扎固定出血减缓后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包扎不宜过紧以免阻碍血液循环,需定期观察末梢皮肤颜色和温度。关节部位可用胶布或三角巾固定,减少活动导致的二次出血。
4、使用止血药物云南白药粉可直接撒于创面促进凝血,凝血酶冻干粉适用于渗血性伤口。严重出血可遵医嘱使用蛇毒血凝酶注射液或氨甲环酸片,但需排除药物过敏史。维生素K1注射液用于华法林过量导致的出血。
5、就医处理若出血持续超过30分钟或呈喷射状,可能伤及动脉需急诊缝合。伴随头晕、冷汗提示失血性休克,应立即补液输血。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障碍患者需输注凝血因子,长期服用抗凝药者需调整用药方案。
日常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碰水或抓挠。恢复期多摄入含铁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定期消毒换药观察愈合情况,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加速创面修复,凝血功能异常者应定期监测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