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釉质脱落是指牙齿表面最坚硬的保护层牙釉质因物理磨损、化学腐蚀或病理因素导致的缺损。牙釉质缺损可能引发牙齿敏感、龋齿等问题,主要有机械磨损、酸性侵蚀、磨牙症、胃酸反流、遗传因素等原因。
1、机械磨损长期使用硬毛牙刷横向刷牙、咬合硬物或佩戴不合适义齿可能导致牙釉质机械性磨损。典型表现为牙齿切缘或咬合面出现光滑斜面,伴随冷热刺激敏感。建议改用软毛牙刷并学习巴氏刷牙法,避免用牙齿开瓶盖等行为,缺损严重时可考虑复合树脂填充修复。
2、酸性侵蚀频繁摄入碳酸饮料、柑橘类水果等酸性食物,或职业接触酸性物质会溶解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特征为前牙唇面出现杯状凹陷,表面失去光泽。需减少酸性饮食摄入频率,进食后及时用含氟漱口水中和酸性环境,必要时进行渗透树脂治疗。
3、磨牙症夜间磨牙产生的异常咬合力会使牙釉质出现特征性的磨耗平面,常见于后牙区。伴随晨起颞下颌关节酸痛、头痛等症状。需定制咬合垫保护牙齿,配合甲钴胺片、氯硝西泮片等药物缓解神经肌肉紧张,严重者需进行咬合重建。
4、胃酸反流胃食管反流疾病或妊娠呕吐导致的胃酸反复接触牙齿,会使舌侧面牙釉质呈蜂窝状脱矿。可能伴有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需治疗原发病如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牙齿局部可涂布氟保护漆增强抗酸能力。
5、遗传因素釉质发育不全等遗传性疾病会使牙釉质结构先天薄弱,表现为牙齿表面粗糙呈白垩色斑块或带状缺损。此类患者需从乳牙期开始定期涂氟,成年后可通过全瓷贴面修复改善美观与功能。
日常应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避免过冷过热食物刺激。每半年进行专业涂氟与口腔检查,发现釉质缺损早期可使用护牙素促进再矿化。重度缺损需及时进行嵌体或全冠修复,防止牙髓暴露引发更严重并发症。控制糖分摄入频率,餐后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有助于保护剩余牙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