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失眠可能由生理功能退化、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心理因素、环境干扰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干预。
1、生理功能退化随着年龄增长,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减少会导致睡眠周期紊乱。老年人深度睡眠时间缩短,夜间易醒且难以再次入睡。建议保持固定起床时间,白天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调节生物钟,午后避免长时间午睡。
2、慢性疾病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常伴随夜间多尿、肢体麻木等症状。关节炎疼痛、心力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也会干扰睡眠。这类情况需要控制基础疾病,如使用盐酸特拉唑嗪片缓解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夜尿,或服用塞来昔布胶囊减轻骨关节疼痛。
3、药物副作用部分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可能引起头痛,利尿剂会导致夜尿频繁。服用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可能出现早醒现象。建议记录用药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4、心理因素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独居孤独感易引发焦虑抑郁。持续担忧健康状况会导致入睡困难,表现为卧床后反复思考问题。认知行为疗法中刺激控制训练效果较好,即只在困倦时上床,避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
5、环境干扰卧室光线过强、环境噪音、床垫不适等外部因素会加重睡眠障碍。保持室温18-22℃为宜,使用遮光窗帘隔绝光线。必要时可佩戴防噪音耳塞,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护脊床垫。
建议老年失眠患者晚餐避免油腻食物,睡前2小时限制饮水。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能改善睡眠质量,但应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行。持续失眠超过1个月需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短期失眠可遵医嘱使用右佐匹克隆片等短效催眠药,不宜自行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保持卧室仅用于睡眠的单一功能,建立睡前30分钟放松仪式如热水泡脚、听轻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