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
中枢性面瘫通常由脑部病变如脑卒中、脑肿瘤等引起,主要表现为下半面部肌肉瘫痪,上半面部如闭眼、抬眉等功能相对保留。周围性面瘫多因面神经本身受损导致,常见于贝尔面瘫或外伤,表现为同侧整个面部肌肉瘫痪,包括无法闭眼、额纹消失等。中枢性面瘫常伴随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而周围性面瘫通常仅有面部症状。
中枢性面瘫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脑卒中患者可能需要溶栓或抗血小板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片、甲钴胺片等药物,配合物理治疗。两种面瘫恢复期均可进行面部肌肉训练,但中枢性面瘫康复周期较长。日常需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若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