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包括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病因主要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抗休克治疗;抗病毒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等药物;预防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和出血情况。
1、对症支持治疗是流行性出血热的核心措施。患者常因发热、呕吐、腹泻导致体液丢失,需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休克,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进行抗休克治疗。对于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高热患者需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2、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利巴韦林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早期使用效果更佳,通常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干扰素α也可用于抗病毒治疗,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抗病毒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贫血、肝功能异常等。
3、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流行性出血热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需密切监测尿量和肾功能指标,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出血倾向可能加重,需定期检查凝血功能,预防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肺部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也需警惕,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支持。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做好隔离防护,防止疾病传播。患者及家属需配合治疗,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