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反流性胆管炎是由于胆汁反流进入胆管引发的炎症,通常与胆道梗阻或胆道功能异常有关,表现为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治疗包括抗生素控制感染、手术解除梗阻以及改善胆汁引流。
1、胆汁反流是反流性胆管炎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胆汁从肝脏分泌后通过胆管流入肠道,但当胆道梗阻或胆道括约肌功能异常时,胆汁可能反流进入胆管,导致炎症。常见的梗阻原因包括胆结石、胆道肿瘤或胆管狭窄。胆道括约肌功能障碍也可能使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增加反流风险。
2、反流性胆管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腹痛、发热和黄疸。腹痛通常位于右上腹,可能放射至肩背部。发热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反应,黄疸则是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的结果。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3、治疗反流性胆管炎的首要目标是控制感染和解除梗阻。抗生素是治疗感染的关键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甲硝唑。对于胆道梗阻,需通过手术或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或放置支架。改善胆汁引流可通过药物如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排泄。
4、预防反流性胆管炎的关键在于避免胆道梗阻和保持良好的胆道功能。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胆道疾病,及时治疗胆结石或胆道肿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和避免过度饮酒,也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反流性胆管炎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胆道疾病,通过控制感染、解除梗阻和改善胆汁引流,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预防复发。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