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梗阻的症状主要有黄疸、皮肤瘙痒、陶土样便、尿色加深、右上腹疼痛等。胆道梗阻通常由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肿瘤、胆管狭窄、胆管寄生虫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1、黄疸黄疸是胆道梗阻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由于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患者可能同时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多为进行性加重,需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鉴别。治疗需解除梗阻原因,如内镜下胆管取石术或胆管支架置入术。
2、皮肤瘙痒皮肤瘙痒与胆汁酸沉积在皮肤有关,常见于手掌、足底等部位。胆汁淤积时,胆汁酸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感,夜间可能加重。患者可能因抓挠出现皮肤抓痕或继发感染。治疗可选用考来烯胺散吸附胆汁酸,或使用苯海拉明片缓解症状,但根本需解决胆道梗阻。
3、陶土样便陶土样便表现为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无法进入肠道,缺乏胆红素使粪便失去正常颜色。患者可能同时观察到粪便油腻、浮于水面。这种情况提示完全性胆道梗阻,需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4、尿色加深尿色加深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与尿胆红素升高有关。胆红素通过肾脏排泄使尿液颜色改变,可能伴有尿泡沫增多。这种现象在胆道完全梗阻时更为明显。需通过尿常规检查确认尿胆红素阳性,同时监测肝功能指标变化。
5、右上腹疼痛右上腹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绞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胆道梗阻引发胆管内压力增高,刺激内脏神经产生疼痛。若合并感染可能出现阵发性加剧伴寒战高热。治疗可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止痛,或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但需同时解除梗阻因素。
胆道梗阻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胆汁淤积。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预防因胆汁缺乏导致的吸收障碍。注意观察粪便和尿液颜色变化,定期复查肝功能。出现发热、腹痛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手术治疗时机。日常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减少胆结石形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