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憩室炎是指结肠壁上的憩室发生炎症或感染的疾病,憩室是结肠黏膜层通过肠壁肌层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结肠憩室炎可能由憩室穿孔、细菌感染、粪便嵌塞、肠壁缺血、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左下腹疼痛、发热、排便习惯改变、腹胀、恶心呕吐等。
1、憩室穿孔结肠憩室壁较薄,当肠腔内压力增高时可能导致憩室穿孔,肠内容物外渗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患者常突发剧烈左下腹痛,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需通过腹部CT确诊,轻度穿孔可禁食并静脉输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严重穿孔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2、细菌感染憩室内滞留的粪便成为细菌繁殖的培养基,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等。感染可引起憩室周围蜂窝织炎或脓肿形成,表现为持续发热和C反应蛋白升高。治疗需选用覆盖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联合克林霉素,脓肿直径超过3厘米需CT引导下穿刺引流。
3、粪便嵌塞低纤维饮食导致粪便干硬,容易嵌塞在憩室颈部造成引流不畅。长期嵌塞可导致憩室壁缺血坏死,加重炎症反应。患者多有长期便秘史,腹部可触及条索状包块。急性期需禁食并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软化粪便,缓解后需长期补充膳食纤维预防复发。
4、肠壁缺血结肠壁小血管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憩室颈部血管受压可能导致局部黏膜缺血。缺血使憩室壁防御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常见于合并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疼痛呈渐进性加重。治疗需改善肠道血流,可静脉滴注前列地尔,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5、肠道菌群失衡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诱发憩室炎。患者多有用药史,伴有腹泻等菌群失调表现。除抗感染治疗外,需停用相关药物并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严重免疫抑制患者需考虑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
结肠憩室炎患者急性期应禁食并静脉补液,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长期管理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25-30克,推荐食用燕麦、西蓝花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避免摄入坚果、种子等可能滞留憩室的食物。适度运动促进肠蠕动,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监测憩室变化,出现反复发作或并发症时需考虑预防性结肠部分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