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可能由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遗传因素、结缔组织疾病、手术史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坠胀感、疼痛等症状。腹股沟疝可通过手术治疗、疝气带固定、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腹壁薄弱先天性腹股沟管发育不良或后天性肌肉萎缩可导致腹壁强度降低。老年性胶原蛋白流失、长期营养不良会使腹横筋膜松弛。这类患者可能出现站立时腹股沟区半球形隆起,平卧后自行回纳。建议避免提重物,必要时使用疝气带临时固定。
2、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的长期腹压升高是重要诱因。重体力劳动、妊娠后期腹压骤增也可导致疝囊突出。典型表现为咳嗽时肿块冲击感,可能伴随肠梗阻症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便秘者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或开塞露。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结缔组织缺陷病史,如马凡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遗传病。这类患者腹股沟疝多呈双侧对称发生,皮肤常伴过度伸展特征。建议进行基因检测,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4、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可破坏腹壁胶原纤维。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也会抑制组织修复能力。这类疝囊易发生嵌顿,可能伴随皮肤硬化、雷诺现象。需控制原发病活动期,嵌顿时立即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5、手术史既往阑尾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等盆腔手术可能损伤腹股沟区神经血管。切口感染或术后过早负重会形成薄弱点。此类疝多位于原手术切口旁,复发率较高。建议术后3个月内避免负重,复发者可选择生物补片进行组织重建。
日常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屏气用力。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慢性咳嗽患者可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术后3个月禁止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复发情况。出现肿块不能回纳伴剧烈腹痛时需立即就医,防止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