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肝脏损害,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类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包括直接肝毒性、免疫介导性肝损伤、代谢异常性肝损伤等。
1、直接肝毒性部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坏死或凋亡。常见具有直接肝毒性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这类药物性肝损伤通常与药物剂量相关,在用药后短期内即可出现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转氨酶显著升高,严重时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2、免疫介导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可诱发机体产生针对肝脏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这类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个体差异性,与药物剂量无关。常见引起免疫介导性肝损伤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等。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等过敏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代谢异常性肝损伤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异常,使药物在体内蓄积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从而引起肝损伤。这类药物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常见引起代谢异常性肝损伤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如氟西汀、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等。临床表现多样,可从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到急性肝衰竭。
4、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某些药物可干扰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导致胆汁淤积。这类药物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常见引起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如红霉素、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等。
5、混合型肝损伤部分药物可同时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混合型。这类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兼具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特点。常见引起混合型肝损伤的药物包括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等。
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在于合理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对于有肝病基础、老年人、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应谨慎选择药物并调整剂量。一旦出现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就医。治疗上以支持治疗为主,严重病例可考虑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等解毒剂。日常应注意避免饮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助于肝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