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钢板是否必须取出需根据患者年龄、愈合情况及并发症风险综合评估。主要考虑因素有钢板位置异常、局部感染风险、患者年龄与活动需求、材料过敏反应、二次手术耐受性等。
1、钢板位置异常若内固定钢板对周围神经血管造成压迫或影响关节活动,通常建议手术取出。肱骨中下段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当钢板与神经粘连或产生刺激症状时,需通过取出术解除压迫。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
2、局部感染风险存在慢性骨髓炎或切口反复感染时,钢板作为异物可能成为感染灶,此时取出内固定装置有助于控制感染。但急性感染期需先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评估取出时机。细菌培养结果对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患者年龄因素儿童青少年因骨骼仍在发育,且内固定物可能影响骨骺生长,多主张骨折愈合后尽早取出。中老年患者如无特殊不适,可权衡手术风险后保留。运动员等特殊职业人群需根据运动需求个体化决策。
4、材料过敏反应极少数患者对钛合金或不锈钢材料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湿疹、红肿渗液,血清金属离子检测异常升高时需考虑取出。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必要时进行金属斑贴试验。
5、二次手术耐受性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评估麻醉与手术风险。肱骨近端骨折取出时可能损伤腋神经,术中需精细操作。骨质疏松患者需预防取钉后再骨折,可考虑分阶段取出或保留部分螺钉。
骨折愈合后若无特殊不适,钢板可长期留存体内,但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内固定状态。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患肢过度负重,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促进骨骼健康。出现局部疼痛、异常肿胀或功能受限时及时就诊,由骨科医生评估是否需手术干预。康复期可进行游泳、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逐步恢复肌肉力量与关节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