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累导致皮肤和眼白变黄的现象,常见于新生儿。主要原因包括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治疗方法因类型不同而异,轻度黄疸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严重时需光疗或药物治疗。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1-2周内自行消退。原因是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有效代谢胆红素。这种情况一般无需治疗,只需多喂奶促进胆红素排出。
2、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相关,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因母乳摄入不足导致胆红素排出减少,晚发型则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处理方法包括增加喂养频率或暂停母乳喂养1-2天,观察黄疸是否减轻。
3、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可能由溶血性疾病(如ABO血型不合)、感染、胆道闭锁等引起。症状出现早且进展快,需及时就医。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或换血治疗。光疗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分解胆红素,苯巴比妥可促进肝脏代谢胆红素,换血治疗用于严重溶血性黄疸。
4、其他原因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也可能导致黄疸。这类情况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补充甲状腺激素或基因治疗。
新生儿黄疸大多数为生理性,无需过度担心,但若黄疸持续时间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家长可通过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喂养情况和宝宝精神状态,初步判断黄疸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