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角型青光眼可能由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眼压升高、视神经供血不足、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表现。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与MYOC、OPTN等基因突变相关。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概率显著增高。建议有家族史者每年进行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日常避免长时间低头、用力屏气等可能升高眼压的动作。
2、年龄增长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递增,与房水外流通道逐渐阻塞有关。中老年人应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在暗处长时间用眼,阅读时保持充足光照,每用眼40分钟需远眺休息。
3、眼压升高房水循环障碍导致眼压持续超过21mmHg时,可能压迫视神经。典型表现为眼胀头痛、虹视现象。可遵医嘱使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噻吗洛尔滴眼液等药物控制眼压。
4、视神经供血不足合并颈动脉狭窄、低血压等疾病时,视神经营养血管灌注不足会加速神经纤维层损伤。需同步治疗原发病,避免突然体位改变,适量食用蓝莓、菠菜等富含花青素的食物。
5、糖皮质激素使用长期局部或全身应用激素可能诱发激素性青光眼。使用激素期间应定期监测眼压,必要时联用乙酰唑胺片等降眼压药物。突发剧烈眼痛伴恶心呕吐时需警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确诊患者应每日定时使用降眼压药物,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运动选择步行、太极等温和项目。每3-6个月复查视野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若药物控制不佳可考虑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或小梁切除术。保持情绪稳定,睡眠时适当垫高枕头,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