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降低可能增加神经肌肉功能障碍风险,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胆碱酯酶水平异常主要与有机磷中毒、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病、遗传性胆碱酯酶缺乏症、长期接触农药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病因评估危险程度。
1、有机磷中毒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后,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过度蓄积,引发毒蕈碱样症状如瞳孔缩小、流涎,烟碱样症状如肌束震颤。需立即使用碘解磷定注射液联合阿托品注射液解毒,严重者需血液灌流治疗。
2、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破坏神经肌肉接头传导,表现为晨轻暮重的眼睑下垂、吞咽困难。新斯的明注射液可暂时改善症状,长期需用甲泼尼龙片免疫抑制,胸腺切除手术适用于合并胸腺瘤患者。
3、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胆碱酯酶能力下降,伴随腹水、黄疸等肝功能减退表现。建议补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改善营养,必要时行肝移植评估。
4、遗传性胆碱酯酶缺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酶活性缺陷,使用琥珀胆碱等肌松药后易发生呼吸暂停延长。术前需筛查酶活性,备好人工呼吸支持设备。
5、农药接触史长期低剂量有机磷暴露可引起慢性中毒,表现为头痛、记忆力减退。需脱离接触环境,定期监测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
日常需避免接触有机磷化合物,肝病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在每公斤体重1-1.2克。进行胆碱酯酶检测前24小时须停用新斯的明片等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出现肌无力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建议高风险职业人群每半年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孕妇及儿童出现异常需优先排查遗传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