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厘米肠息肉恶性的概率通常较低,但需结合病理检查确认。肠息肉的性质与大小、形态、生长速度等因素相关,建议通过结肠镜活检明确诊断。
肠息肉恶变风险随直径增大而升高,1.5厘米属于中等大小息肉。多数情况下此类息肉为管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存在一定癌变倾向但尚未达到高危标准。表面光滑、基底较窄的息肉恶性概率更低,若呈现分叶状、凹陷或充血糜烂等特征则需警惕。内镜下切除后病理检查是判断性质的唯一标准,可明确是否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浸润性癌。
少数情况下1.5厘米息肉可能已发生恶变,尤其存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背景时。长期炎症刺激或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加速息肉癌变进程。若病理提示黏膜下层浸润需追加根治性手术,但此类情况在1.5厘米息肉中占比不足百分之五。
发现肠息肉后应完整切除并定期复查。日常需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补充。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3-5年进行结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0岁开始监测。术后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诱发肠道炎症。